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党建工作 >> 正文

暑期社会实践(十)丨双匠传艺!红研智己开启非遗文化研学之旅

发布者: [发表时间]:2025-07-04 [来源]: [浏览次数]:

7月4日,红研智己红色文化研学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忱,有幸与歙砚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汪顺清、木雕传承人俞友宏相遇。在两位匠人的引领下,队员们踏入传统工艺的奇妙天地,深度触摸歙砚雕琢、木雕技艺的独特魅力,开启一场满载文化底蕴、浸润匠心温度的非遗研学之旅。

歙砚传古韵 匠心刻时光

活动伊始,汪顺清老师化身“文化引路人”,以生动讲述为笔,为红研智己红色文化研学队徐徐展开歙砚千年历史长卷。从砚石独特的石品花纹,到“因材施艺”的雕刻哲学,他将砚台制作的神秘面纱轻柔揭开,让古老技艺的温度,透过言语传递到我们心间。

(非遗导师汪顺清授课)

导师帮学生们指点迷津,学生们围站一旁,我们的目光都紧锁汪老师手中的刻刀。只见刀锋似灵动游龙,在粗粝砚石上穿梭游走,或勾勒山水轮廓,泼墨般晕染出诗意;或雕琢花鸟纹理,细腻得似能听见花瓣舒展、鸟羽颤动。我们屏气凝神,听刻刀与砚石碰撞的轻响,那是非遗传承的韵律,是时光沉淀的回响,传统文化的种子,借由这一刀一痕,悄然在心底扎根。

1CDDD

(学生们观摩学习)

我们触摸砚石肌理,探寻自然与匠心交融的密码;聆听雕刻故事,感知历代匠人对美的执着。当一方方未完成的砚台摆在眼前,虽尚未褪去粗粝,却已藏着山水的魂魄、花鸟的生机,让我们切实懂得:歙砚之美,美在因材施艺的智慧,更美在传承千年的文化坚守,这份触动,也将化作我们传播非遗、延续文脉的动力。

FD2D

(汪顺清导师部分作品展示)

木雕展风华 巧手赋神韵

踏入古旧雅致的“非遗工坊”,木雕传承人俞友宏老师大展身手。他以精湛刀法现场演示,将普通木料化作刻满文字的古朴器物,笔锋遒劲、字字传神,瞬间引得同学们惊叹连连。感受木雕“三分人工,七分天成”的独特魅力,传统工艺的生命力,也随着刻刀游走,在这方非遗天地里蓬勃涌动。

1EBE6

(非遗传承工坊)

EC35

(微光下,匠工雕刻,延续文化脉络)

16A82

(工坊里,匠工专心刻木雕)

红研智己红色文化研学队的同学们围站在非遗大师身旁,认真聆听。大师抬手比划,从非遗技艺的起源,讲到传承中的坚守,同学们或快速记录,或轻声提问,让古老非遗的智慧,在这场对话里,流淌进青春的求知眼眸,成为传承路上的珍贵注脚。

170DC

砚台雕琢的细腻与木雕创作的灵动,共同勾勒出中华非遗文化的绚丽图景。这场研学不仅是技艺的学习,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——我们触摸着非遗大师手中的刻刀温度,聆听村委党员讲述的传承故事,让古老智慧与青春热忱共振。未来,红研智己红色文化研学队将继续以传承为使命,串联起更多热爱非遗的身影,让歙砚的石韵、木雕的纹理,在新时代的舞台上,绽放更璀璨的光芒,让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沉默展品,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文化血脉!

18759

(与村委党员、非遗大师合照留念)